庆祝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建立70周年纪念暨人文地理高端论坛巨富配资今天上午在学院303报告厅隆重举办。地理殿堂群贤毕至、学界翘楚巨擘云集。作为北大地理界最年轻的退休教授应命上台讲故事,本来想回忆一下1995年受卢培元教授引荐进入北大地理学博士后工作站师从陈传康先生、王恩涌先生从事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1998年底得到侯仁之先生推荐留在北大城环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任教,至2025年2月退休的白驹荏苒与峥嵘岁月,但是老先生们回忆的故事太吸引人,我的经历不值一提,也就临时更换了话题巨富配资,变成北大地理学的宽容(什么人都可以放进来)、整建制以前的历史(中国地学会与北大)和号召老先生把藏书捐给游历图书馆(比被子女卖给废纸商的结局强)的劝募了。
——吴必虎
以下为发言文字稿:
我觉得北大地理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宽容,就是你想干啥都可以,这是优点,也是缺点。为什么说是优点?我是华东师大过来的,贺灿飞是北师大过来的,蔡运龙是贵州师大过来的,杨开忠是湖南师大过来的,他们并没有说因为师大的成绩不好,高考分数不行,而不让你进入北大。所以北大的老师,有1/3是北大自己培养出来的,1/3是从外校挖过来的,还有1/3是国外回来的,我认为这是北大的生命力所在。因为当时高考没考上北大的人不一定不行,当然我不是说我自己行。总的来说,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北大地理学真的非常宽容。
展开剩余63%第二点感受就是,我们讲北大地理学是1952年院系调整,从清华移过来的。这两天我写了一个公众号,是讲华东师大地理系是从中央大学和浙江大学整体搬到华东师大的,北大是从清华搬过来的。但是在讲北大地理学时,一般来说我就建议两点,第一可以讲70年、80年或者多少年,但是我觉得讲北大地理学应该从蔡元培担任中国地学会的名誉理事长开始谈起。我们地学楼新楼旁边有一个地学迁址碑的碑,林超老师把它搬过来,然后没人管,又被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拿回去了。这两年我花了一点小钱,把它复制了一下,放在那棵大树底下。所以我们北大地理学的传统,应该从那个时候讲起,更加悠久,底蕴更深厚。当然从建制上来讲,确实经济地理学成立70周年,然后城环学院的地理学更多年数,从1952年开始。这是我想讲的,对北大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的两点感受。
最后一点,刚才周老师说马上要进养老院了,这里给周老师一个建议,您那些书没地方放,放到我们游历图书馆来。因为游历图书馆侧重于地理书写。之前中国有一本地理学杂志叫《区域地理学》,那个时候就叫《方志学》,当然Regional Geography翻译过来实际上不是方志学,实际上是区域地理学,其中有关于地方书写、地方的描述,人类新的知识的地理考察。地理系很多老先生的子女并不继续做地理研究,他们百年以后,年轻一代就把他的书让收废品的收走了。他们花了几十年巨富配资,几万块钱,甚至更多心血收藏的书,可能几百块钱就卖了。所以我现在在做一个工作,准备在全国做十个地理书写的图书馆,武夷山的已经建完了,还有泉州,扬州是大运河,武汉是长江的书写。所以未来地方上会给我很多房子,里面的书架全是空的。所以建议老先生们退休以后,不想做学问了,子女又想把它当废品卖了的时候,你打电话给我,我马上把它拉回来,就把它放到游历图书馆,它可以永久地保留。
我相信中国进入盛世,一定是盛世,是藏书大兴旺的时代,因为林超先生30年代在重庆考察时手写的几十本笔记本,他的公子就把它捐给我们游历图书馆了,唐老师也捐了很多书过来,韩光辉老师也捐过来很多书。
所以我利用今天这个宝贵的机会,向城环学院所有的老先生们提出一个请求,我作为最年轻的退休老师能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把城环学院资料室不准备要的资料,包括那些过期的地理图,统统可以放到游历图书馆来。因为这些东西过100年以后会变得非常重视,到那个时候想找一个手刻的、油印的本子是很难的。所以各位老师手写的备课,包括王缉慈老师的比较乱的手稿,都没有问题,我可以全部收下,放到游历图书馆来,谢谢大家。
- 2025年8月31日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303报告厅-
北京大学经济地理专业建立70周年纪念暨人文地理高端论坛,2025年8月31日。
发布于:湖南省恒汇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